夜读|夜深时吃一碗面

夜读|夜深时吃一碗面

hyde123 2025-07-18 中式家装 3 次浏览 0个评论

去街头巷尾的面馆吃一碗面,是我在这些年逐渐养成的习惯。十多年前,那时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深夜大酒后总是想要再吃一碗面才能满足。近些年,酒喝得少了,吃面的欲望却愈发地强烈。

初到上海时,由于作息原因,常在午夜醒来。有时情绪低沉,想找个地方缓冲一下,却拿不定主意该去何处,咖啡馆过于商务,酒吧过于喧嚣,最后还是决定挑面馆下手。

上海的面馆比想象的多,几乎每条街都能找到烩面和拉面,且不时有新客流动,似乎彰显了在上海的外乡人数量。

我喜欢去那些有时间痕迹的店,想寻求一些稳定的老字号,一个店能开三年以上,总有它必然存在的道理。由于初来乍到,我只能依赖于点评软件,尽管它有水分,但对于入驻日期的记录,可信度还是有的。

来上海的第一天,在新村路和西乡路之间,我发现了一家号称开业十多年的老拉面馆,准确讲,它叫滋补烩面拉面,类似的招牌后来我在江浙沪一代发现过许多。那天我步行过去,点了碗白切牛肉面。等面来的时候想,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吃面的?

大约是写作之初埋下的种子吧!

少年时我喜欢古龙,作为我文学路上的引路人,古龙给我带来了最真实的感动,单纯的欢笑和眼泪。他似乎特别喜欢牛肉面,在小说里,萧十一郎请风四娘吃过,陆小凤吃过,田思思跟秦歌也吃过。据说,1985年,古龙在台北《民生报》上连载过小吃专栏,今天结集的大概有十几篇,结果一连五篇都是牛肉面。

他在日记中写,深夜时吃一碗牛肉面是幸福的,他常去的面馆有唐矮子和王胖子,常去的地方是桃源街和昆明街,那里有从不打扫卫生的老板和从不看人脸色的大厨。

我去过很多地方吃面,却鲜遇到过不看人脸色的老板和大厨。

在北京的时候,我的朋友刘军民给我推荐了学清路的四爷牛拉,24小时营业,除了拉面,最大的优势是这里有各种外国啤酒。我们有时凌晨两三点过去,依稀仍有客人到来,老板总是挂着困意与微笑矛盾地迎客。

再后来,我到了上海,一晃又是多年过去,我已经不再像初到上海的第一夜那样,急于找到一家附近营业的面馆。我的老上海朋友,给我分享了各种上海的老字号,比如常德路的春和面馆,定西路的沪西老弄堂与祥和面馆,愚园路的董记庐春面馆,还有重口味老饕们一定不可错过的瞿溪路宝泰面馆等。

我们常常在群里交流吃面的经验,在不同的店吃面拍照发到群里,侃其名曰面帮,每人每日一面,俨然成为那段时间的乐趣。久之,便有了自己的经验。论一家面馆是否正宗,要去分辨它家用的是米醋还是陈醋,是辣酱还是油辣子,缺东少西的面馆一定不是家好面馆,这些佐料并非绝对标准,但缺失会影响面的层次感。

再后来,把距离拉得更远一些,周边的苏州、嘉兴,甚至再远一些的无锡、江阴,都去过。去吃面时在群里发图打一下卡,在小范围里装模作样地调侃几句面馆的风格口味。有时心血来潮,会在失眠时拉上朋友,专门挑一个没去过的面馆开一次盲盒。

某天回家,看到附近开了家新面馆,打算改天去试试味道。后来因为忙碌,把这事耽搁了,直到某天再次路过,看到面馆大门紧闭,挂着转让的牌子,才发觉自己兴许错过了一家可能不太好吃的面馆——面好不好吃不好说,但去吃面的地方少了一个,想来总是蛮惋惜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夜读|夜深时吃一碗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