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潮涌庆七一,黄浦时刻闪耀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浦江潮涌庆七一,黄浦时刻闪耀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hyde123 2025-07-02 中式家装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盛宴在蒙藏学校旧址(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精彩启幕。

6月28日至7月1日,“浦江潮涌连雪域 中华同心共融生”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迎来“这里是上海”—黄浦时刻专题展,上海黄浦区与西藏日喀则优秀文化在此相遇交融,共同为党的生日献上深情礼赞。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非遗匠心颂党恩

7月1日上午,黄浦区举办了“石榴花开颂党恩”专场活动,点亮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向党、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五角星,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为党的生日精心创作的三件作品也惊艳亮相。创立于上海黄浦的恒源祥,带来一面展示上海绒绣针法、需36500多针绣制的党旗;非遗传承人李嫱融合盘扣和掐丝珐琅非遗技艺的作品《一大会址》,生动展现黄浦区石库门建筑、海派旗袍等独特文化景观;蔡氏剪纸非遗传承人刘娜创作的三幅分别代表黄浦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的剪纸,更是将黄浦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凝聚匠心的作品随后被赠予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和西藏自治区。

非遗作品(主办方供图)

上海市民族宗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份‘文化双城记’的礼物,寄托着从党的诞生地到雪域高原的深情。”

三大篇章筑同心

现场展览以“何以上海”“海上风华”“山海情深”三大篇章为主线,全景式呈现黄浦区作为党的诞生地所在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成果。“何以上海”篇章通过反映区情区貌的黄浦商旅文宣传片,让各族群众充分感受黄浦作为上海城市“心脏、窗口、名片”的独特魅力,了解上海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温度,让各族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

“海上风华”篇章通过中共一大会址以及红色景点介绍,展现了黄浦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20.5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列入市级首批目录的红色资源就多达143处。城区空间里,处处可以听见历史的回响。同时,用剪纸、盘扣等非遗作品展现出黄浦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并设置非遗绒绣——绣党旗、建党元素漆扇制作等互动体验,使各族群众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山海情深”篇章通过图文等形式,集中反映了黄浦区参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的工作成果,生动诠释了山海情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上海与对口地区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团结之歌。

沪藏文化共交融

艺术展演环节,西藏日喀则艺术家带来藏族歌舞《堆谐·夏龙拉》《再唱山歌给党听》,原生态旋律与服饰令观众沉浸其中。上海演员则用口弦、弹拨尔、马头琴演绎原创歌曲《聚》,表演者李海涛表示:“民族乐器的对话,正是‘民族一家亲’的展示,也是他们希望传递给观众的情感。”

除了精彩的文艺演出,上海体验区的体验活动同样亮点十足。在非遗绒绣互动体验区,专业老师手持绣布,耐心地向游客讲解:“上海绒绣源于欧洲,传入中国后在上海发展出独特海派风格,它将传统刺绣与西方绒绣材质优势结合,绣制时讲究色彩过渡和层次感。” 游客们围坐在一起,手持绣针,小心翼翼地穿梭在绒布间。来自四川的游客周女士学得格外认真,她笑着说:“刚开始手特别抖,总怕绣错,但在老师指导下,慢慢找到了感觉。看着自己绣出的图案一点点成型,特别有成就感,也真正体会到了非遗技艺的精妙。

漆扇制作区同样热闹,游客们排着长队等待领取扇面,涂刷漆料。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漆器的国家,漆扇则融合了东方美学中漆器的精致与扇子的轻盈,从选材、上漆到晾晒、点缀,每一把漆扇的诞生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与传承。

游客体验制作漆扇。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摄

“团结向未来”集市也聚集了很多游客,蜂花香皂、茶饮等上海老字号商品和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九子游戏等互动体验项目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参与。“我是第一次玩九子游戏,感觉特别有趣,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弄堂生活。”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兴奋地说,“通过这些游戏,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上海的民俗文化,也感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

游客体验游戏项目(主办方供图)

黄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文化盛宴不仅是艺术的碰撞,更是对党的深情礼赞。我们通过“可看、可触、可参与”的形式,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互动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正如开幕式上点亮的五角星所寓意的——在党的领导下,各族儿女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浦江潮涌庆七一,黄浦时刻闪耀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